在集美的日子里 王坤良(北京外语学院) 1956年8月,我和许多爱国青年,怀着热爱祖国的心情,在曼谷乘“大伟健”轮,乘风破浪,在大船上度过七天七夜,顺利地到达汕头。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受到祖国人民的热情接待,心里很受感动。对自己说:我已经来到祖国了。 此后,我来到集美,一眼看过去,背靠天马山,三面环海,极目远望,心胸开阔,有一种前途远大的感觉,更加使我信心百倍,爱上集美。 集美华侨补校就是我的家,学校领导就像我的父母。对海外华侨学生无微不致的关怀感到温暖。扬新容校长和庄副校长,经常给我们作报告,指明方向,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读书、克服困难、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学校生活辅导组孙玲老师、邓纪生老师还有马佩君老师,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当时在学生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活思想。主要是学习基础差、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海外父母写信叫回去。生活辅导组老师配合各班主任,抓活思想,找他们个别谈心,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可是,我很苦恼,海外父母来信叫我回去。怎么办呢?经过思想斗争,要不要告诉老师。最后决定告诉班主任周福基老师,他答应要写信给海外家长。我很高兴,感谢周老师。但是,我还不相信,父母会同意我留下来,因为当时我是背着父母偷跑的。家里来信说:妈妈哭了好多天,因为家里人手不足,要我回去帮忙做生意。 旧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产生,就是我的生活费要用完了,如果我不回去,家里会寄钱给我吗?正在苦闷中,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妈妈寄钱来了,汇港币50元,接济我的生活,实在太高兴了。从此每月都按时寄来,使我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有信心、有力量,安心学习。 当时我被编在初中预备班,补习一年,考上初中一年级,心里很高兴。从此,我更加有信心,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得到学校的信任,把我当留干生,把学校治安保卫工作交给我负责。由于集美地处海防前线,要提高警惕,严防坏人搞破坏活动。学校里,夜间要组织各班轮流巡逻。白天要站岗放哨,因为大家都到膳厅吃饭,校舍空空没人在。我就为大家服务站岗放哨,保证安全,让大家吃饱饭。每当学校吃饭的时间到了就敲钟,当!当!当!响。这钟声打动了我的心,我就写了一首打油诗,投稿出黑板报。 “当当当!当当当!同学吃饭我站岗,站岗放哨保安全,我吃最后也心甘。”几年来,我能认真负责做好学校的治安保卫工作,得到学校的好评。 1958年,学校响应中央的号召,开展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男同学积极报名参加拉鼓风机,按照每个人的能力大小排队轮流拉。他们鼓足干劲不怕劳累,汗水满面,火炉前面炼红心,颗颗红心为祖国。学校还安排一部分学生到高崎挖铁砂,运送到学校,为这次炼钢铁运动做出成绩。 1960年至1962年,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在学校里是怎样战胜困难,度过艰苦的日子的。各班自力更生,挑粪种蔬菜,大家不怕脏、不怕臭,把粪池里的粪都捞干净了。学校把粮食发给个人保管,每个人有一个饭罐,每餐要吃多少自己下米,加上自己种的蔬菜,放在蒸笼里一起蒸。叫做瓜菜代,就这样渡过三年的困难时期。 为了教育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下乡劳动,帮助农民秋后割水稻,使学生懂得“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没有农民粮食哪来。使每次下乡劳动都获得身体和思想双丰收。 为了利用潮水发电,供应全集美用电,集美建起潮水发电站。学校发动学生暂时停课,积极参加挖运河劳动。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出色地完成挖运河的任务。 学校为了贯彻执行中央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三个方面得到发展,为使更多的学生成为“三好”学生。“三好”就是思想好,学习好和身体好。使学生对“三好”生有所认识。几年来,由于不少同学积极争取进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三好学生,使同学们奋斗有月标进步,有动力,学习有榜样。成了国家优秀的人才,在他们的努力下,荣幸考上全国各所大学。 学校很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怕学生用脑过度,整天看书,不肯休息。因学习基础差,怕跟不上,不注意劳逸结合,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除了安排早操,课间操和午睡休息之外,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由各班开展文艺活动。跳集体舞,玩游戏等等。集美福南堂成了为学生服务的电影院。每逢周末就为学生放映电影,集美的大海边、大水池边、集厦海堤,成了天然的散步和谈心的好地方。每天傍晚,可以看到同学在享受海边黄昏美丽的景色和凉爽的海风。星期天,有时相约到厦门鼓浪屿,登上日光岩,观赏鼓浪屿之波,怀念隔海相望的TW骨肉同胞。 回忆起在集美的生活日子里,有说不完的快乐和幸福。饮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陈嘉庚老先生。去年十一月份,我到厦门参加集美学校庆祝100周年的庆祝活动。大会歌功颂德陈嘉庚先生对集美学校作出的重大贡献。我特地来到他的坟墓前,行最崇高敬礼三鞠躬,拍照留影。 光阴似箭,几十年的时光已悄悄的溜过去了,如今已经是个年过80的老翁了。忆当年,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是祖国和人民哺育我成长,把我从一个无知的青年,教育培养成为一个有文化知识的青年,而且,能有机会上北京深造,以及到海南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增添一份力量,感到光荣,问心无愧。 我是个泰籍华人,我爱集美,我爱祖国,我的心永远是中国心。 2019年6月17日
Month: June 2019
21、在中国的学习之旅(高文帝)
在中国的学习之旅 高文帝(重庆师范大学)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政策后,中外合作规模加大。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奖学金,资助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去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泰国位于“一带一路”,抓住了有利的际遇,和中国开展了各方面的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局面。作为一名泰国学生,在高中的汉语课堂里,我就比较喜欢中国的语言、传统文化等,这激发了我想成为一名中文教师的兴趣。进入大学,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教育专业,就读于南邦皇家大学,期望将来能有机会去中国学习。 上个学期,我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去中国重庆留学三个月。一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坏了,赶紧做好去中国的准备。我在重庆市合川区的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学习。因为是第一次来中国,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老师和中国朋友们都热情地帮助我,使我觉得宾至如归。当然,在新奇、兴奋之余,也体会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之前对重庆的了解不多,身边又没有泰国老师帮助,有很多担心。我一直担心留学的日子里会有很多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而我又无能为力,所以整天忐忑不安。当我把自己的担心告诉老师后,老师告诉我说,不要杞人忧天。(我不知道杞人忧天是什么意思,就去查了字典。在中国,学到了好多成语) 刚到重庆的时候,我什么都不习惯。比如:天气、食物、时间、交通等等,这些我都必须学会适应。在重庆,那时候都是下雨天,天气比较凉快和湿润,我就不太习惯,每天都带着外套和雨伞。一个星期有四五天下雨。太阳一出来,我就赶紧去洗衣服。正好我刚学会了一首歌——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于是我边洗边唱,这真的让我很开心。在语言方面,我刚到重庆的时候,完全听不懂他们讲的话,因为他们讲的是重庆话。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地方还有自己的方言,这些在书里学不到的。但是重庆人他们也会讲普通话,慢慢地,沟通也很顺畅。在饮食方面,重庆人喜欢吃麻辣的饭菜。我也有机会吃正宗的重庆特色火锅,味道真的很地道。我们点的是微辣就麻和辣,如果点中辣的话可能是吃不了。蘸酱有香油、醋、葱。刚吃进去的时候觉得吃了一口油,因为泰国人不太吃油。在时间方面,中国比泰国快了一个小时,不管做什么都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上课时间也很早,第一节课是七点半上课,觉得太早了。中午还有睡午觉的习惯,我们泰国人也不太习惯。在学习汉语上,我们的听力,口语,声调会有一些问题。我们的作业也有可能做得不太好,但有一位老师对我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那时到现在,我都没有忘记老师教的这句话。万事开头难。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自己努力把这些困难和问题解决了,那就是成功一半了。 快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看到了好多学生去图书馆认真地看书;校园里荷花池周围都坐满了学生,也都在学习。这让我回想到自己,然后就告诉自己:你可以做得更好!一定要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而努力地学习。 周末我坐高铁去了重庆的市中心。这是我第一次坐高铁,觉得比泰国火车快好多。放端午节假的时候,老师请我们去她家过节,教我们包粽子,吃粽子,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后来我和同学一起去长江看划龙舟比赛。我们还坐船游览了三峡丰都鬼城,并在一座寺庙里拜佛,祈求自己更加幸运。行走在长江上,让我想到了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也让我更了解了诗的内容和情感。 这次留学,让我了解了更多中国语言、文化、传统、美食等等,还体会到了中泰文化的区别。我不仅去留学,而且还教中国学生泰国的文化和礼节,和他们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我非常感谢这次留学给我带来的宝贵经验,我要把学到的新知识进一步深化发展,并继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让自己当学霸。同时也非常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非常怀念在中国学习的日子。
19、梦返虎中(刘丹睿)
梦返虎中 刘丹睿(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 前些日子突然心血来潮,上网进入了广东省大埔县虎山高级中学的网页。看到一条消息说是,虎山中学于2008年11月20日正式获得批准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中学”。而在学生名册上,1953届丙班一栏里还找到了我自己的照片和名字,令我雀跃不已。 虎中是我初中母校创建于1906年,前身为湖山官学。1936年前国民 党著名将领国民革命军远征军总司令、抗日英雄罗卓英将军联手吴奇伟将军及爱国侨领蓝晋卿先生等在原校址基础上集资筹建新校,因座落在五虎山麓而命名为《虎山公学》;1941年更名为《虎山中学》。 那天晚上我竟然做了一个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梦到自己又回到了虎山中学:大楼门口几根儿时三个孩子手拉手才能围起来的大柱我们两个大人依然围不起来;大门口前面十几个篮球场一个也不少;从五虎山上泉源用竹筒引来的“自来”水还是那么甘甜、那么沁人心脾;废置的游泳池里鱼虾仍然活蹦乱跳。乡间的恬静幽深宛在眼前,醒过来却发现身在千里之外。 我们老家是广东大埔县洲瑞乡寨背凹村,我们的刘氏宗祠是《树德堂》。从祖父母一辈开始移居泰国,当年爷爷、奶奶俩年方十八买棹南下。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经历千辛万苦才来到泰国。开头定居在呵力(加口字旁)后因銮披汶ZF宣布为军事区不允许华人滞留,祖父母举家迁到了孔敬府,我就出生在了孔敬府。为了生计我父亲经常奔波于孔敬府与曼谷之间。我的学业也是断断续续,六年小学我上过四个学校:孔敬华侨公学、南洋中学小学部、大同小学和亚东公学。当年銮披汶政 府把所有的华文中学全部给封掉了,我和成千上万的侨生一样不得不回中国去继续华文学业。泰国的中文教育和国内的教育并不能完全衔接得上,我当时是一个未满13周岁的华侨学生,很多东西都不懂。面对这浩瀚的中华文化,我如饥似渴。学校给我们传授数、理、化、历史、地理各种知识,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然地理》这门课,它给我们讲述山川平原、江河湖海,地貌对气候的影响、风雨雷电的形成等等;《农业知识》课教会我们对干农活:日出之前我们去給玉米进行人工授粉;为了增加番薯(地瓜)的产量,我们学着把月光花的蔓芽嫁接到番薯的藤蔓上去;为了防止西红柿(番茄)倒伏,我们给搭了小小的支架绑着番茄的主干,为了让番茄长得更高、结更多的果实,我们还要给它去腋芽、剪枝;老师们还教会我们施肥的原则:施氮肥(屎尿)长叶子,施钾肥(草木灰)长根茎,施磷肥(骨骼尸体)结果实等等,这些都是我前所未闻的。正由于有了虎山中学为我打下的文化知识基础,我才能顺利在广州考上高中——广雅中学,再进而考上西安交通大学,才有今天。 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怀念我的母校。我那时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在他乡,少时的同学都各自长大、各奔前程,离开母校后就一直和初中的老同学失去联系,但我还是很想念他们的;我也非常怀念老师们感谢他们对我的辛勤培养和谆谆教导;怀念那充满田园风光的校园;怀念湖寮镇的“墟日”,每逢“墟日”街上充满忙碌快乐的人群,不知从何处来的黄佐汉先生吆喝着卖芥癣疮药:“癢癢抓抓,抓抓癢癢,唔癢唔抓,唔抓唔癢,一抓就抓到大天光”,真是热闹非凡,地摊上还摆着几本杂书野史,我们偶尔也买些《增广贤文》之类的书看看。我们几个人成群结队,有时也会一人买了一条甘蔗从蔗尾咬向蔗头,越咬越甜我们美其名曰“渐入佳境”。从街头走到街尾,一段蔗也就咬完了;我在梅潭河里学会了游泳,从一个体育成绩不及格的孩子变得开始经常参加一些球类运动的学生;在那里学会了吹口琴、唱歌、跳集体舞、第一次登上舞台;从一个腼腆内向的孩子通过音乐课变得对音乐感兴趣开始听说十二平均律、德国三B、民族乐器、西洋乐器、……;还学会了自己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修身养性。总之有很多值得我永远怀念的一切,那时候的日子真是无忧无虑。不知不觉我已年近古稀,虎中啊虎中,不思量自难忘,不知何时何日才能再故地重游,如今也只能在午夜梦逥时才能再投入您的怀抱! 近二十年来,祖国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屹立在世界之林,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无不欢欣鼓舞。祖国是我们华裔的坚强的靠山,我们引以为荣。虽然我又已回到出生地近四十年,现今也已行将就木,我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也忘不了我祖辈生息的故土,我在这里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献出了我的青春,还有我众多的老同学和朋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我感恩祖国,是祖国把我从一个无知少年培养成为大学毕业生、内燃机设计师。我要为中泰人民之间的亲情和友谊献出我的余生。
18、家在耀华力(王志远)
家在耀华力 王志远 (厦门大学函授) 要走入耀华力路,先见到金佛寺,原名越三振也叫越岱密。1957年我时常经过这个佛寺,那时候这尊大金佛还是石灰塑成的,设置在篮球场旁的空地上,任由烈日照晒得唇干口燥,大雨来时,两眼流着眼泪,很少人去膜拜。住持见了不忍,才腾出僧舍二楼,辟为佛堂,以供安置大佛。移徙时,佛祖大显神通,脱下裹身的石灰,露出光芒四射的金光。 走出金佛寺,就看见圣牌亭,这地方昔年是高亭电影院前的小罗斗圈,罗斗圈上建有喷水池供市民歇脚闲坐。这里是耀华力路的开端,圣牌亭是泰国诗琳通公主御笔书写的“万寿无疆”。从这里一直往前走,经过月宫电影院旧址,跨过四角便可见到耀华力路,昔年三大高楼之一“七层楼”,其他的是六层楼和九层楼,鼎足而立。是十九世纪唐 人街最高的建筑物。 通过了七层楼,就到了“南星巷”,这条街是以南星电影院命名。南星巷是文具和书店的集中地,最著名的有南美书局,维善书局及顾怡合文具店。顾怡合文具店的后面是一座小庙,名称“真君爷宫”,小庙旁有一家咖啡店名叫“水壶”很多文人和侨商喜欢到这里喝咖啡,谈天说地。小庙前有一片埕地供给小贩凑成市场。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漫延至泰国,日本登陆泰国后,泰国就没有宁日,盟军的轰炸机,时常来曼谷光顾。有一颗炸弹投在广肇别墅旁的黑白影室前面,幸好没有爆炸。我就在这漫天烟火的时局中诞生。序属秋末,出生才卅天,父母亲便抱着我偕两位姐姐离开南星巷,逃难到吞府的越甘平( )园区。那时候没有公路贯通,只有坐船进出,曼谷的夜晚就像一座空城。古人说:“愿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1945年日本投降,旭日的曙光照亮了每个华侨的丹心。父母亲带着一家人从菜园内,重回南星巷故居。盟军的队伍开进曼谷时,整条耀华力路和石龙军都挤满了人。大家欢天喜地庆祝胜利的节日。更甚至有些华侨拿了爆竹,点燃了丢在JC的头盔,警 察也不敢反抗,走避之大吉。那时候的华侨真是扬眉吐气。 耀华力路老哒叻旁,有一家三间店铺的干果店兼代理洋酒,字号“杜广元”,其东翁杜国畴是父亲的舅父。父亲少年南渡到暹罗,就在舅父的店中任职,辛辛苦苦积蓄了一笔钱,便回祖国跟母亲结婚。婚后再度回暹罗,还是在杜广元继续工作,且寄居在南星巷的栈房中。父亲的薪水不多,而且还要寄批回家乡给祖父祖母维持生活,两边开支的重担,扛在肩上,几乎透不过气。母亲便日以继夜做些小工艺,帮助家计。一家人省食俭用,安度日子,算是满足。有时候是捉襟见肘,我的一个弟弟就是因为患了肺炎病,来不及医治,便夭折。贫穷的家庭担负不起学费,七岁的我还没有进学校,等我到了八岁母亲勉强送我到一个私塾读书,才三个月的时间,私塾也被封闭,我也辍学了。一直等到搬家到越迪遣区,我才有机会正式报名进入孙逸仙公学读书,时已十岁了。 居住在杜广元栈房时期,家境虽然贫寒,吃不饱,穿得少,当寒冬来袭时,用麻袋当棉被盖。一家人总是快快乐乐过日子。每逢春节来临,人家忙着打扫庭院,我家也不例外,收拾房间清清洁洁,还要清洗被子及蚊帐。除夕前一天,母亲拿出一年积蓄的钱,到市场办买鸡,鸭和鹅,带回家清洗干净,以茴香,桂皮,川椒拌成香卤,才把鸭鹅放进卤中,约一小时,捞起来挂在吊钩上,香气洋溢,使我闻之馋涎欲滴。除夕日再加上猪肉和鱼,称为五牲,以祭拜神明。另外还得用糯米盛水,磨碾成泥制成甜粿,名叫年糕。 耀华力路的老哒叻市场,龙尾爷街的干果店,都通宵达旦地做生意,人声鼎沸,到了除夕日的中午才收市。这个时间是我最幸福的日子,平常吃不到的佳肴、年糕。春节来了就能尝到。平常穿的补破的衣服,到了春节有新衣服穿,真的高兴极了。 大年初一的早晨,四方八面的鞭炮放个不停,呯呯、嘣嘣,此落彼起,声不绝耳。整条耀华力路的商店都休假过年。连著名的国际酒楼、奇珍楼及耀华园酒楼都休假三天。近午的时候父亲带了一家人上杜广元店中,向老舅老妗拜年。春节的耀华力路是这么的热闹,行人来来往往如流水。华灯初上,一钩弯月倒挂天空,人群挤来攘去。五大潮剧院的门口,挂起了充气汽灯,灯光明亮,照耀了整段马路。姐姐带我到潮剧院前溜达,或到天外天电影院看看影片,几乎流连忘返。 1952年夏天的一个旁晚,夕阳刚西沉,母亲忙着做饭。杜广元东翁杜国畴出现在栈房,走走环视栈房四周,住在栈房里的三家人都走出来。母亲放下厨房的饭菜走过来,老舅前,老舅后地打招呼,还邀请老舅在栈房里吃一顿晚餐,可是他一句话都没有回答,却向着母亲及其他两家人提问: “你们找房子了吗?我准备明天就要叫工人来拆掉这个栈房,改建为排屋。” 晴天一个霹雳,大家都楞住了,过了一会儿母亲才开口说: “老舅,你事前没有通知过我们要拆栈房,这么晚的时间便说要叫我们明天搬家,我们要搬去哪里住呢?” 杜国畴老舅连听都不听,掉头便走。第二天的上午工人真的来了。当拆房工人了解三家人的情况,很是同情,便对母亲说: “我暂时拆东边的栈房顶的锌片,你们搬到西边合住,我缓缓地拆,你们尽快去找房子吧。” 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照着工头的话去做。我虽然年纪还小,但是心灵中对这件事,咬牙切齿痛恨他一生,永不忘怀。 父母亲四处奔跑找房子,而且身边也没多积畜,最后由亲人介绍搬到华南峰火车总站附近的越迪遣路,泰京枋廊的二楼房子,租钱还得向亲人借来一半。最亲的人既然如此无情无义,父亲就辞退了这份工作,另找一家干果店任职。自此之后每逢春节,我家再没有上杜广元的门拜年。自从父亲离开杜广元后,其营业日趋式微,连在四丕耶区的别墅也换上新主人。最终杜广元这块招牌也是落幕。晚年的老舅却落得没人照顾。孤孤独独,儿孙不瞅不睬。昔年叱咤风云的气魄,曾一度领导侨商飞往TW拜会蒋介石的满面风光,此刻已烟消云散。人生如云雾,何不留些德行传世间。 自从搬到越迪遣区,像住在穷乡僻壤似的。这里是木业的集中地,前面一条小河,贯通南北湄南河,此流水名叫“新柳港”,许多大木船满载木枋停泊在这里卸货。夜晚的时刻,四边静悄悄,几盏路灯伴着夜归人,朔月时,只见天上寒星点点,一个人走回家时,心中忐忑不安,只好放开大步跑。我心中常梦绕着童年在南星巷和耀华力路一带的生活情趣。 耀华力路是华人的聚居地,人气旺盛,商业繁华,电影院、潮剧院都聚 集在这里。华人的风俗习惯在这里也可以清晰地看见。它就是我的家乡,七十年的岁月,我还是依恋着它,它的魅力吸引我再度去瞻仰他的风貌,唐 人街的繁华热闹跟昔年一样,可是物是人已非。 (2014年10月10日于曼谷)
17、求学时光(郑晨峰)
求学时光 郑晨峰(泰国清迈崇华新生华立学校) 六秒钟,能读一个优美的句子;六分钟,能理解一首古诗的含义;六小时,能读完一本文集;六年,让我懂得求学时光的珍贵。 小时候,我的妈妈为了让我学到地道的中文,特地把我送到中国家乡读小学。回忆起小学六年的生活,我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哥哥姐姐们就已经在读高中了,我心里总是想:我还要读多少年才能和哥哥姐姐们一样呀!可是他们并不理解我心中的焦急,总是跟我说:“峰峰,你要好好地珍惜小学六年时光啊,过了可就再也没有了!”他们的那番话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心想:还要读好多年呢,能不能跳级呀!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中文有多么的重要,一心只想快点毕业。 正如哥哥姐姐们说的一样,曾经我以为很漫长的求学时光,却好像在一瞬间就结束了。今天我再一次回想起那六年的学习、成长之路,会从心底升起一股怀念之情。 每当泰国的学校放假,我都会回家乡和学校看一看,今年也不例外。当我走进母校,坐在操场的旧木椅上,那木椅摇摇晃晃,晃起了我的回忆,我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身影。那个每天脖子上挂着红领巾,带着学生卡的小男孩儿正是我,红领巾在胸前飘荡,那是多么快乐,自豪,活泼的象征。我曾在这里种下小树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和它朝夕相伴,看着它伸长枝桠,努力成长。我迎着朝阳来到学校,伴着晚霞回家。多少个朝朝暮暮我早已记不清了。现在我的小树苗已长成绿油油的大树,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它依旧那么挺拔。 如今我的旧校服已经太短,过去鲜红的红领巾也早已褪色,可当我再次走进以前那个6年级4班,见到曾经的班主任时,时光似乎回到了过去,还是那么熟悉的语气,那面容依旧那么的慈祥。在课堂上老师依旧带领同学们穿梭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长河里,李白的《赠汪伦》仿佛让我置身于“桃花潭”旁,去亲眼见证千年古人的友谊;王翰《凉州词》里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听了这些古诗名句,我顿时明白了家人对我说的那一翻话。恍惚间,我以为自己不曾毕业,不曾离去,依旧是这间熟悉的教室的一名学生。 就在这间教室,老师带我步入人生的路程,指导我分辨这世界的美与恶,善与丑;老师引领我打开知识的大门,让我受到文化的熏陶。 坐在这里学习的我们,曾把老师乐得喜上眉梢,也曾把老师气得直拍桌子。我们班是一个团结的班级,有什么不会一问就有人回答,在一起生活了六年,彼此都很了解对方。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逐渐陌生,直到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直到什么都不剩,直到与往日的好朋友在路上相见却如陌生人一般擦肩而过。望着已不属于自己的教室,望着时光在老师脸上留下的痕迹,我突然地想哭,那一刻,是时光让我体会到了孤单。 时光就是这么不留情面,求学六年一晃而过,我终于明白了哥哥姐姐们当初的那番话,那么现实,那么残酷! 告别了老师,告别了母校,我回到了泰国,在这里继续求学。时光的一去不返,让我更加懂得时光的宝贵,既然留不住时光,我就选择珍惜与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