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读书、工作、生活的印象 潘美瑜(四色菊皇家大学) 我本科毕业于四色菊皇家大学汉语专业。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2015 年的时候,大学的课程安排我去贵州财经大学留学一个学期,三个多月左右,把在贵州财经大学学习的学分转换。第二次去中国就是在2017年,我拿到了中国奖学金,去云南大学读汉语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我先说去贵州留学的那段时光,当时我很激动,因为我从小到大没有坐过飞机,也是第一次去中国,当时汉语和英语都不太好,所以我一步步都很小心、很着急,怕赶不上坐飞机或者在机场迷路。我到了贵阳机场,刚好贵州财经大学老师在等我们,一到机场就下雨了,天气湿冷,老师带我们坐校车到大学。我们是凌晨一点多到的宿舍,搬行李箱进去,老师带我们去看我们的房间,我们的房间是在六楼,宿舍一共有七楼。我们搬行李上去之后已经很累了,因为我们泰国会有电梯,刚知道中国的楼层法律规定不到八楼没有电梯,但是在房间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两张床,床上已经盖好了床单,枕头也放好了,有书桌、衣柜,房间内也有卫生间。我们对房间很满意。第二天有管理学生的老师给我们校园一卡通吃饭,而在泰国是用现金。然后带我们去会议室举行欢迎我们的仪式,有院长、副院长、教我们的老师、大三中国学生参加,介绍好老师和我们泰国学生,老师给我们学生安排了一个语伴。在这里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文化,还有参加中国学生组织的活动。除了学习以外,还认识新的中国朋友和老师。贵州财经大学在花溪区但不在贵阳市,坐公交车去市区需要花点时间,叫滴滴也要花点时间等车,但是在贵州财经大学刚好有很大的商场,里面有超市、服装店、文具店、礼物店、饭店和菜市场等等,很方便,而且贵州财经大学有四个食堂,吃饭都很方便。周末中国朋友也带我们去青岩古镇玩,是一个有名的古城,离大学不远。我在贵州的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是烤鱼、火锅、猪脚、炸豆腐等等。 第二次是在云南读硕士,我读的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当时我真想去中国留学,因为我觉得在本科学习到的东西或者知识有点少,还有想去寻找新的人生经验。我真没想到会拿到奖学金,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汉语水平不太好,我只知道我喜欢中国歌、中国电影、中国历史、中国旅游的景点和中国文化。这些道理让我想去中国留学,而第二次选去云南是因为云南离我们泰国很近,云南天气不冷也不下雪。来到云南我觉得云南很干净,交通很方便,公交车有很多路,去很远地方可以坐高铁,在云南出去玩坐地铁,第一次坐飞机就是去贵州,第一次坐地铁是在云南,我们四色菊府没有地铁,还有可以在支付宝扫码骑共享单车,最大的印象就是微信和支付宝,因为用银行卡绑定微信之后可以付钱、发红包、在淘宝买东西都很方便。如果不来读硕士真体验不到很多东西。我在云南读书有中国朋友,有很多老师照顾我们不管发现什么问题都会尽量帮我,我的专业还有两个泰国人,我叫他们哥哥和姐姐,因为他们比我大一岁,他们是教育学院五年才毕业,我在人文学院四年才毕业,他们以前是在云南读过本科,两年时间在云南很多东西,很多路他们还记得,也带我去好多饭店吃东西,去很多的地方旅游,因为经常跟他们在一起,我们也一起在外面租套房间住。我们套房有四个房间、两个卫生间、一个餐厅、一个客厅、一个厨房、有电视、有洗衣机,真的很方便。我们喜欢在厨房一起做饭、因为泰国那个哥哥带了很多泰国调料,周末有空时就叫中国朋友来吃我们做的泰国菜,在我们租的套房一起讨论作业,一起玩游戏,有时中国朋友也做中国菜给我们吃,我本来觉得跟泰国同学住一起就让我很少跟中国人聊天,事实不是那样的,在学校外面也可以跟中国人玩,有不知道的作业翻译不来,泰国同学也会告诉我,提醒我做作业,提醒我去上课,教我做饭、教我打扮、教我中国文化,我不开心也带我出去玩,除了中国朋友和中国老师,有泰国哥哥姐姐陪我,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我呆在云南一年多的时间,让我认识了好多中国朋友,也提高了我自己汉语能力,去过很多地方,我还发现我自己喜欢吃云南的烧烤、烤生蚝、炸洋芋、鸡公煲、花甲、麻辣香锅、火锅、冒菜、傣族饭、奶茶等等。几乎忘了在中国也有泰国饭店,哪天不想吃中餐就可以去吃,顺便带中国朋友去尝,在其他省不知道有没有好不好吃,我只知道在云南东西真好吃,回来泰国也想吃云南的东西,想到云南的天气,想到在云南熟悉的人、还想泰国哥哥姐姐两位。
Year: 2019
22、我和恩师周醒 (孔屏)
我和恩师周醒 孔屏(海南歌舞团) 岁月匆匆,带走了我六十个春秋。“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然而,有些往事犹如过眼烟云飘逝在时光的隧道里。而有些经历却成为生命中的里程碑!永远都那么清晰与之挥之不去。就像我喜欢的这两句诗歌般,深深地贮藏在我灵魂的最深处,直到生命的终点! 那是一九八二年的冬天,一月十五日是我随母亲到泰国探亲的日子。我们海南歌舞团的云平书记,嘱托我帮他寻找一位战友名叫周醒。他曾经是“广州战士歌舞团”的舞蹈编导,也是“海南军区歌舞团”的元老。因为他参加编导了著名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五朵红云》和《艰苦岁月》,使他一举成名。然而,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他蹲过牛棚、挨过批斗,成为了牛鬼蛇神。生活的磨难使他感到心灰意冷!决定在有生之年回到他的出生地—泰国。 终于!在我来泰两个月后找到了48岁的周导。当他知道我是舞蹈演员时激动万分!他告诉我准备回泰来发展他的舞蹈事业,要把学来的舞蹈艺术奉献予他的出生地—泰国,正发愁找不到舞蹈演员。 我被周导的慷慨激昂所鼓舞!这也是我的梦想!我也无法割舍我所热爱着的舞蹈。因此,我们互相给对方带来惊喜和希望! 周醒导演原名叫周勤雄,曾经就读泰国中华中学,简称《中中》。当年,祖国的抗战事业需要海外华侨的支持与援助。派送教师到泰国开办华校和成立“战地艺术团”。极力宣传进步的革命思想与爱国情怀!并常常到东南亚进行义演!喜欢文艺的周勤雄,同《中中》的刘先飞、马明,和《南中》的黄萌同学等,都是该团的主要演员。 一九四八年,中泰关系正处于断交期间。全泰国华校包括《中中》和《南中》在内,都被泰国政 府下令关闭,授课中文成了犯法行为。华侨们义愤填膺!爱国热潮更加高涨,青年华侨更是热血沸腾!纷纷响应祖国的号召回国深造。仅15岁的周勤雄在家长极力反对的情况下,偷偷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然而,回到祖国的周勤雄并没有继续完成学业,却同马明一起投身于革命!他们随同一支革命文艺宣传队,到最艰苦最原始的海南岛去进行文艺演出。此时的周导为了表明自己的进步与觉醒,改名为周醒并留在了海南。 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民族文艺事业,1953年7月1日,我原来所在的“海南民族歌舞团”在海口市成立了。马明当了团长,周导也成为了“海南军区歌舞团”的主要骨干。实现了当一名真正的革命文艺战士的梦想!从此,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国舞蹈事业之中。 一九六 四年,中 共中央指示,要创作中国第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国庆15周年献礼!周恩来总理当总导演。在全国抽调二十位最有权威的舞蹈编导聚 集在北京编舞,周导也在其中。他编导的《五朵红云》、《艰苦岁月》,给《东方红》增添了无限的光彩!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史诗《东方红》成为人类永恒的经典!至今难于超越!周导因此荣获著名舞蹈家称号!从此,他的舞蹈生涯飞上了巅峰! 然而,好景不长,1968年的文革改变了他的人生。因为他有才华,因为他有华侨关系,各种毁灭性的帽子向他扣来。我看过他在牛棚里写的自传,流泪述说文革对他的伤害。同时周导的婚姻也因此走到了尽头,同是舞蹈演员的妻子带着唯一的女儿离开了他,可谓家破人亡!在无奈和绝望之中,他毅然选择独自离开了祖国….. 1983年11月份,恰逢第二届世界潮州人会议将在曼谷召开;同时也是泰国潮州会馆成立四十五周年庆典日。是一个来自全世界各国华人超过千人的盛会!应主办方潮州会馆总干事丁身展先生的邀请,希望我们能帮助策划一台迎宾晚会,周导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虽然潮州会馆出资十万泰铢作为费用。但我们没有演员,没有音乐、和节目,更没有服装、布景和道具。只有潮馆推荐的全国华校学生。时间紧迫,周导只有没日没夜地工作着。除了给我编排节目外,还要赶到各个华校、甚至乘车几个小时到外府为学生们排练。 我是唯一的专业舞蹈演员,演出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周导安排我跳六个舞蹈,除了在歌舞团时表演过的独舞《敦煌彩塑》、印度《拍球舞》外,周导还为我重新编排了独舞《珍珠》、双人舞《梁祝化蝶》、新疆双人舞《草原夜曲》、泰国群舞《白荷花》我跳领舞。我白天在泰国中国旅行社上班,晚上和假日马不停蹄地进入了紧张的练功与排练,每晚都要坚持练习到凌晨十二点甚至一点才肯罢休。 终于!在全泰国十多所华校师生,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台由25个中国、泰国、印度等各国民族舞蹈组成的晚会诞生了!演出进入了倒计时,两百多号人的演出大队,浩浩荡荡地从全国各地聚 集到曼谷潮州会馆,如全国总汇演,这在泰国是史无前例的! 十一月十七至十九日演出将进行三场。第一场彩排,第二场卖票,第三场招待贵宾,没想到场场爆满。 宽敞的“子彬堂”张灯结彩!舞台和大堂都布置得精致堂皇。中餐圆桌摆满了“子彬堂”的每一个角落,以及两侧的走廊。这意味着我将为上千人表演。宏伟的场面对于新演员来说都会胆战心惊的。虽然我已有六年的演出经验,但毕竟已经离开舞台两年。以往我们有歌舞团做后盾,有战友们并肩作战,再大的场面也不在话下。而如今在异国他乡,23岁的我将孤军奋战!对于我来说也是震撼的!我意识到这场演出的重要性!我决不能出差错,一定要打胜这一场硬仗! 接待贵宾的演出终于拉开了帷幕!舞台下座无希席。周导是晚会的舞台总监,舞台调度,灯光、布景、音响等他样样都管,忙得不可开交。此外,他还表演了蒙古独舞《鸿雁高飞》。 演出在交谈声和餐具的碰撞声中进行着。我表演的六个舞蹈同其他节目穿插上场,贯穿着整个晚会。每个节目结束时都获得热烈的掌声!而我的出场,会场却从喧嚣中回到宁静。我表演的独舞《敦煌彩塑》、《珍珠》、印度《排球舞》、双人舞《梁祝化蝶》获得了贵宾们的阵阵喝彩!掌声久久不能平静。演出结束后,激动的贵宾和观众们热情地争着上台给周导和我献花及合影留念! 会议期间各泰文、中文报刊隆重地、铺天盖地、连续多天地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祝贺大会胜利召开!赞扬文艺演出获得成功!给大会增添了色彩!给泰国华人增了光!华侨界更为轰动! 中华日报记者年腊梅女士、冯风先生等,以“一位才华横溢的舞蹈家—会见周勤雄先生”和“访泰华舞蹈家孔屏”为标题,加上我们的舞蹈剧照,在报刊特写中登出。冯风先生写道:“周勤雄先生对中国舞蹈研究有素,周先生表示:他想致力於结合中泰两国歌舞促进中泰文化交流;”年腊梅女士写道:“舞蹈白莲花中,她像一枝出污泥而不染的洁白荷花,高贵,纯洁……她留给我的印象是:优美的舞步,文雅的谈吐,柔得像柳枝般的身材,从头到尾的笑容,简直是一位笑姑娘。” 一夜之间我们都成了名人。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让我感到受宠若惊!可见世界华侨华人对祖国艺术的热爱! 我忽然从前途渺茫、痛苦挣扎中醒来,被推进了欢乐的天国。我拼命地畅饮着那无穷的幸福和快乐!我心中充满着希冀!我放飞梦想!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作为一个文艺人,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处,哪怕是绝境也从不忘初心。传播中国文化是我们的天职。这一台舞蹈晚会仅仅是周导和我献给泰国人民的第一份见面礼!我们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一定能够让祖国的舞蹈艺术,在这片土壤里绽放出最鲜艳最美丽的花朵来。 从此,全国各地侨团、泰华社会、华校、甚至泰国人,掀起了向我们学习中国舞蹈的热潮。邀请我们演出和教授舞蹈的电涵应接不暇。就这样周导和我走南闯北,在没有经济援助,甚至没有回报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在这片荒芜的文化沙漠天地里,点燃起中国舞蹈艺术之火!开始了我们在泰国的有意义之旅!
21、在中国的学习之旅(高文帝)
在中国的学习之旅 高文帝(重庆师范大学)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政策后,中外合作规模加大。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奖学金,资助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去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泰国位于“一带一路”,抓住了有利的际遇,和中国开展了各方面的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局面。作为一名泰国学生,在高中的汉语课堂里,我就比较喜欢中国的语言、传统文化等,这激发了我想成为一名中文教师的兴趣。进入大学,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教育专业,就读于南邦皇家大学,期望将来能有机会去中国学习。 上个学期,我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去中国重庆留学三个月。一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坏了,赶紧做好去中国的准备。我在重庆市合川区的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学习。因为是第一次来中国,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老师和中国朋友们都热情地帮助我,使我觉得宾至如归。当然,在新奇、兴奋之余,也体会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之前对重庆的了解不多,身边又没有泰国老师帮助,有很多担心。我一直担心留学的日子里会有很多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而我又无能为力,所以整天忐忑不安。当我把自己的担心告诉老师后,老师告诉我说,不要杞人忧天。(我不知道杞人忧天是什么意思,就去查了字典。在中国,学到了好多成语) 刚到重庆的时候,我什么都不习惯。比如:天气、食物、时间、交通等等,这些我都必须学会适应。在重庆,那时候都是下雨天,天气比较凉快和湿润,我就不太习惯,每天都带着外套和雨伞。一个星期有四五天下雨。太阳一出来,我就赶紧去洗衣服。正好我刚学会了一首歌——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于是我边洗边唱,这真的让我很开心。在语言方面,我刚到重庆的时候,完全听不懂他们讲的话,因为他们讲的是重庆话。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地方还有自己的方言,这些在书里学不到的。但是重庆人他们也会讲普通话,慢慢地,沟通也很顺畅。在饮食方面,重庆人喜欢吃麻辣的饭菜。我也有机会吃正宗的重庆特色火锅,味道真的很地道。我们点的是微辣就麻和辣,如果点中辣的话可能是吃不了。蘸酱有香油、醋、葱。刚吃进去的时候觉得吃了一口油,因为泰国人不太吃油。在时间方面,中国比泰国快了一个小时,不管做什么都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上课时间也很早,第一节课是七点半上课,觉得太早了。中午还有睡午觉的习惯,我们泰国人也不太习惯。在学习汉语上,我们的听力,口语,声调会有一些问题。我们的作业也有可能做得不太好,但有一位老师对我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那时到现在,我都没有忘记老师教的这句话。万事开头难。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自己努力把这些困难和问题解决了,那就是成功一半了。 快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看到了好多学生去图书馆认真地看书;校园里荷花池周围都坐满了学生,也都在学习。这让我回想到自己,然后就告诉自己:你可以做得更好!一定要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而努力地学习。 周末我坐高铁去了重庆的市中心。这是我第一次坐高铁,觉得比泰国火车快好多。放端午节假的时候,老师请我们去她家过节,教我们包粽子,吃粽子,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后来我和同学一起去长江看划龙舟比赛。我们还坐船游览了三峡丰都鬼城,并在一座寺庙里拜佛,祈求自己更加幸运。行走在长江上,让我想到了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也让我更了解了诗的内容和情感。 这次留学,让我了解了更多中国语言、文化、传统、美食等等,还体会到了中泰文化的区别。我不仅去留学,而且还教中国学生泰国的文化和礼节,和他们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我非常感谢这次留学给我带来的宝贵经验,我要把学到的新知识进一步深化发展,并继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让自己当学霸。同时也非常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非常怀念在中国学习的日子。
20、祖国就是我们的底气(艾丽丝)
祖国就是我们的底气 艾丽丝(河南财经学院) 两年前的夏天,我们一家三口到中国探亲,当时正赶上《战狼2》热映,沉寂已久的国内电影市场有如平地一声惊雷,爆出条条快讯:票房突破 20亿,30亿,40亿,50亿……因为国内行程很短,我们并未打算去看这部影片。可是我先生的旧友老杨却不放行:“听说《战狼2》十分震撼,国产片多少年都没见过这种阵势了,你们一定不能错过。”盛情难却就应了下来。老杨一边找电话号码一边说:“我三十年没进过电影院了,这次也陪你们去开开眼界吧。” 听到这番话你一定会想:这什么人哪?太跟不上时代了。 老杨曾经是辽宁省鞍山市鞍钢宣传部部长,虽然已经退了下来,每天还坚持看新闻读报纸与时俱进。就看他家里的陈设吧——大型中式红木圆桌,红木座椅,茶台茶具,墙上对称的中国字画,柜子里排列整齐的证书奖状,书桌上装裱精致的临摹小楷,你便知道他并非孤陋寡闻,而是一个把过去的峥嵘岁月带到了今天的老革命。 “以前都是请我去看电影的我都没去,这次肯定免费送我票!我对鞍山的文艺工作那是,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我稍稍怔了一下,哦?难道国内的电影院还是国有产业吗? 他对着电话嗯嗯了好几声,面露为难对我们说:“不行啊,原先那个电影院主任说不归他管了,电影院都承包给私人经营了。”因为他不懂网上预约,我们到了影院才发现《战狼2》基本爆满,如果要看就只能坐第一排——并且还是边上。我便说不看了。老杨却坚持,不容争辩就买好了票。接下来还要等一个多小时才开演。于是老杨又提议: “要不咱们去咖啡馆坐坐吧!” “你不是不喝咖啡吗?” “你们喝呀,我进去看看也行。” “还是出去找个茶馆吧,这里面实在太闷了。”我先生比较善解人意。 走出人潮汹涌的影院,沿街来到一个小茶馆。求学时曾经在北京的路边小摊喝过大碗茶,在香港粤式茶楼也品过功夫茶,前者简陋,后者奢华。今日这茶楼装饰异常简单却落落大方,红墙砖瓦不加雕饰,一棵室内绿竹盆栽,三五张无漆的木头方桌,木头长凳。柜台上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琳琅满目。小妹来给泡了壶龙井便退下。桌子上有一盘花生和一盘瓜子。这样消磨着花生壳瓜子皮的时光,居然令人感到一丝宁静。 返回电影院。我从来没有坐过那么近,屏幕上吴京的腿简直比天桥还长,我的脑袋也随着镜头切换忙不迭地忽左忽右。这,这就是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的国产大片吗?这炮火,这喧嚣,贴着屏幕我真是焦灼难捱好多次都闭上眼睛需要缓冲。 突然,安静了。听到吴京说:“哥,把国旗给我。” 我的神志一下子清醒,心中咚咚地打鼓:他要干什么? 只见受伤的吴京挣扎着把国旗套在一只胳膊上,艰难地举了起来。车辆缓缓驶入交战区,而鲜红的五星国旗在风中飘扬。交战双方注视着国旗喊道:“是中国人!停止射击,停止射击!”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眶湿润了。经历九死一生,吴京终于把陷入屠杀中的非洲侨胞和难民安全送达祖国的怀抱。这时,荧幕上出现一本中国护照,而护照上打出来这么几行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已经多少年不知道什么叫做感动了?这最后一幕竟然直戳泪点! 改革开放40年,亲眼能够看得到乡村的柏油马路不断延伸,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老百姓的顺口溜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变成了“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 ”。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奥运金牌大国的桂冠,活性蛋白质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原子弹卫星神舟的成功发射,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杂交水稻的重大突破,被英国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的胜利开通以及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银河2号巨型计算机等等都让你恍惚觉得如今国家强大了。军事具体多强大,我不知道;外交具体多强大,我不知道;经济具体多强大,我还是不知道。那么中国到底强大了吗?需要找数据吗?不! 侨居海外的华人可以用亲身经历告诉你:祖国真的强大了!因为我们不再被欺辱和歧视,往日犹如浮萍在海外飘曳,挺不起腰杆。如今我们受到了当地本土人民的尊重,无论在欧美还是日韩你总能看到醒目的汉字“可微信支付”或“欢迎中国人”。发生灾难时华人华侨不再垂死挣扎四处逃生,而是第一时间想到中国大使馆,因为每次求救都有求必应。祖国今非昔比,我们的安全有了保障,尊严得以维护,也有了挺起脊梁的底气。一句我是中国人,走到哪里人家都知道,走到哪里都自豪! 2015年也门陷入战乱,中国政府立刻派军舰接走中国公民,还出于人道主义帮助其他10个国家的250位民众安全撤离,而美国当时却无能为力只能呼吁本国公民乘坐外国船只离境;2011年面对危及生命的利比亚内战,中国政府动用海陆空力量撤离侨民35860人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当在港口等待的国人看到悬挂着五星红旗的中国军舰时,都流下了眼泪。多少外国人绝望的眼神中透露出羡慕,多少国人发自内心齐声呐喊:“祖国万岁!”多少华人华侨举起手写的大标语——“感谢祖国”,更有人抵达国土后深情下跪叩谢这片土壤,这些新闻报道的真实情景比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的,中国护照或许不能让你随时去任何地方,但是却能在灾难发生的任何地方尽快带你回家。 《战狼2》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伟大,也看到了在这面伟大的红旗下,有多少像吴京一样的勇士在为国负重前行。和平年代或许看不到战争的血腥,但是无数人民警察为维护治安光荣牺牲,消防人员为营救人民生命财产被火蛇吞噬,煤矿工人为祖国建设遭遇塌方葬身矿场,建筑工人为城市繁荣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包括身边最不知名的退休干部老杨,也在用一滴墨一杯茶来守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想起中国一路来的摔打和成长,直到今日的强大和团结,澎湃多年的游子情再也不会患得患失。此刻我只想大声地呼喊—— 祖国就是我们的底气!
19、梦返虎中(刘丹睿)
梦返虎中 刘丹睿(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 前些日子突然心血来潮,上网进入了广东省大埔县虎山高级中学的网页。看到一条消息说是,虎山中学于2008年11月20日正式获得批准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中学”。而在学生名册上,1953届丙班一栏里还找到了我自己的照片和名字,令我雀跃不已。 虎中是我初中母校创建于1906年,前身为湖山官学。1936年前国民 党著名将领国民革命军远征军总司令、抗日英雄罗卓英将军联手吴奇伟将军及爱国侨领蓝晋卿先生等在原校址基础上集资筹建新校,因座落在五虎山麓而命名为《虎山公学》;1941年更名为《虎山中学》。 那天晚上我竟然做了一个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梦到自己又回到了虎山中学:大楼门口几根儿时三个孩子手拉手才能围起来的大柱我们两个大人依然围不起来;大门口前面十几个篮球场一个也不少;从五虎山上泉源用竹筒引来的“自来”水还是那么甘甜、那么沁人心脾;废置的游泳池里鱼虾仍然活蹦乱跳。乡间的恬静幽深宛在眼前,醒过来却发现身在千里之外。 我们老家是广东大埔县洲瑞乡寨背凹村,我们的刘氏宗祠是《树德堂》。从祖父母一辈开始移居泰国,当年爷爷、奶奶俩年方十八买棹南下。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经历千辛万苦才来到泰国。开头定居在呵力(加口字旁)后因銮披汶ZF宣布为军事区不允许华人滞留,祖父母举家迁到了孔敬府,我就出生在了孔敬府。为了生计我父亲经常奔波于孔敬府与曼谷之间。我的学业也是断断续续,六年小学我上过四个学校:孔敬华侨公学、南洋中学小学部、大同小学和亚东公学。当年銮披汶政 府把所有的华文中学全部给封掉了,我和成千上万的侨生一样不得不回中国去继续华文学业。泰国的中文教育和国内的教育并不能完全衔接得上,我当时是一个未满13周岁的华侨学生,很多东西都不懂。面对这浩瀚的中华文化,我如饥似渴。学校给我们传授数、理、化、历史、地理各种知识,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然地理》这门课,它给我们讲述山川平原、江河湖海,地貌对气候的影响、风雨雷电的形成等等;《农业知识》课教会我们对干农活:日出之前我们去給玉米进行人工授粉;为了增加番薯(地瓜)的产量,我们学着把月光花的蔓芽嫁接到番薯的藤蔓上去;为了防止西红柿(番茄)倒伏,我们给搭了小小的支架绑着番茄的主干,为了让番茄长得更高、结更多的果实,我们还要给它去腋芽、剪枝;老师们还教会我们施肥的原则:施氮肥(屎尿)长叶子,施钾肥(草木灰)长根茎,施磷肥(骨骼尸体)结果实等等,这些都是我前所未闻的。正由于有了虎山中学为我打下的文化知识基础,我才能顺利在广州考上高中——广雅中学,再进而考上西安交通大学,才有今天。 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怀念我的母校。我那时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在他乡,少时的同学都各自长大、各奔前程,离开母校后就一直和初中的老同学失去联系,但我还是很想念他们的;我也非常怀念老师们感谢他们对我的辛勤培养和谆谆教导;怀念那充满田园风光的校园;怀念湖寮镇的“墟日”,每逢“墟日”街上充满忙碌快乐的人群,不知从何处来的黄佐汉先生吆喝着卖芥癣疮药:“癢癢抓抓,抓抓癢癢,唔癢唔抓,唔抓唔癢,一抓就抓到大天光”,真是热闹非凡,地摊上还摆着几本杂书野史,我们偶尔也买些《增广贤文》之类的书看看。我们几个人成群结队,有时也会一人买了一条甘蔗从蔗尾咬向蔗头,越咬越甜我们美其名曰“渐入佳境”。从街头走到街尾,一段蔗也就咬完了;我在梅潭河里学会了游泳,从一个体育成绩不及格的孩子变得开始经常参加一些球类运动的学生;在那里学会了吹口琴、唱歌、跳集体舞、第一次登上舞台;从一个腼腆内向的孩子通过音乐课变得对音乐感兴趣开始听说十二平均律、德国三B、民族乐器、西洋乐器、……;还学会了自己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修身养性。总之有很多值得我永远怀念的一切,那时候的日子真是无忧无虑。不知不觉我已年近古稀,虎中啊虎中,不思量自难忘,不知何时何日才能再故地重游,如今也只能在午夜梦逥时才能再投入您的怀抱! 近二十年来,祖国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屹立在世界之林,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无不欢欣鼓舞。祖国是我们华裔的坚强的靠山,我们引以为荣。虽然我又已回到出生地近四十年,现今也已行将就木,我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也忘不了我祖辈生息的故土,我在这里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献出了我的青春,还有我众多的老同学和朋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我感恩祖国,是祖国把我从一个无知少年培养成为大学毕业生、内燃机设计师。我要为中泰人民之间的亲情和友谊献出我的余生。
18、家在耀华力(王志远)
家在耀华力 王志远 (厦门大学函授) 要走入耀华力路,先见到金佛寺,原名越三振也叫越岱密。1957年我时常经过这个佛寺,那时候这尊大金佛还是石灰塑成的,设置在篮球场旁的空地上,任由烈日照晒得唇干口燥,大雨来时,两眼流着眼泪,很少人去膜拜。住持见了不忍,才腾出僧舍二楼,辟为佛堂,以供安置大佛。移徙时,佛祖大显神通,脱下裹身的石灰,露出光芒四射的金光。 走出金佛寺,就看见圣牌亭,这地方昔年是高亭电影院前的小罗斗圈,罗斗圈上建有喷水池供市民歇脚闲坐。这里是耀华力路的开端,圣牌亭是泰国诗琳通公主御笔书写的“万寿无疆”。从这里一直往前走,经过月宫电影院旧址,跨过四角便可见到耀华力路,昔年三大高楼之一“七层楼”,其他的是六层楼和九层楼,鼎足而立。是十九世纪唐 人街最高的建筑物。 通过了七层楼,就到了“南星巷”,这条街是以南星电影院命名。南星巷是文具和书店的集中地,最著名的有南美书局,维善书局及顾怡合文具店。顾怡合文具店的后面是一座小庙,名称“真君爷宫”,小庙旁有一家咖啡店名叫“水壶”很多文人和侨商喜欢到这里喝咖啡,谈天说地。小庙前有一片埕地供给小贩凑成市场。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漫延至泰国,日本登陆泰国后,泰国就没有宁日,盟军的轰炸机,时常来曼谷光顾。有一颗炸弹投在广肇别墅旁的黑白影室前面,幸好没有爆炸。我就在这漫天烟火的时局中诞生。序属秋末,出生才卅天,父母亲便抱着我偕两位姐姐离开南星巷,逃难到吞府的越甘平( )园区。那时候没有公路贯通,只有坐船进出,曼谷的夜晚就像一座空城。古人说:“愿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1945年日本投降,旭日的曙光照亮了每个华侨的丹心。父母亲带着一家人从菜园内,重回南星巷故居。盟军的队伍开进曼谷时,整条耀华力路和石龙军都挤满了人。大家欢天喜地庆祝胜利的节日。更甚至有些华侨拿了爆竹,点燃了丢在JC的头盔,警 察也不敢反抗,走避之大吉。那时候的华侨真是扬眉吐气。 耀华力路老哒叻旁,有一家三间店铺的干果店兼代理洋酒,字号“杜广元”,其东翁杜国畴是父亲的舅父。父亲少年南渡到暹罗,就在舅父的店中任职,辛辛苦苦积蓄了一笔钱,便回祖国跟母亲结婚。婚后再度回暹罗,还是在杜广元继续工作,且寄居在南星巷的栈房中。父亲的薪水不多,而且还要寄批回家乡给祖父祖母维持生活,两边开支的重担,扛在肩上,几乎透不过气。母亲便日以继夜做些小工艺,帮助家计。一家人省食俭用,安度日子,算是满足。有时候是捉襟见肘,我的一个弟弟就是因为患了肺炎病,来不及医治,便夭折。贫穷的家庭担负不起学费,七岁的我还没有进学校,等我到了八岁母亲勉强送我到一个私塾读书,才三个月的时间,私塾也被封闭,我也辍学了。一直等到搬家到越迪遣区,我才有机会正式报名进入孙逸仙公学读书,时已十岁了。 居住在杜广元栈房时期,家境虽然贫寒,吃不饱,穿得少,当寒冬来袭时,用麻袋当棉被盖。一家人总是快快乐乐过日子。每逢春节来临,人家忙着打扫庭院,我家也不例外,收拾房间清清洁洁,还要清洗被子及蚊帐。除夕前一天,母亲拿出一年积蓄的钱,到市场办买鸡,鸭和鹅,带回家清洗干净,以茴香,桂皮,川椒拌成香卤,才把鸭鹅放进卤中,约一小时,捞起来挂在吊钩上,香气洋溢,使我闻之馋涎欲滴。除夕日再加上猪肉和鱼,称为五牲,以祭拜神明。另外还得用糯米盛水,磨碾成泥制成甜粿,名叫年糕。 耀华力路的老哒叻市场,龙尾爷街的干果店,都通宵达旦地做生意,人声鼎沸,到了除夕日的中午才收市。这个时间是我最幸福的日子,平常吃不到的佳肴、年糕。春节来了就能尝到。平常穿的补破的衣服,到了春节有新衣服穿,真的高兴极了。 大年初一的早晨,四方八面的鞭炮放个不停,呯呯、嘣嘣,此落彼起,声不绝耳。整条耀华力路的商店都休假过年。连著名的国际酒楼、奇珍楼及耀华园酒楼都休假三天。近午的时候父亲带了一家人上杜广元店中,向老舅老妗拜年。春节的耀华力路是这么的热闹,行人来来往往如流水。华灯初上,一钩弯月倒挂天空,人群挤来攘去。五大潮剧院的门口,挂起了充气汽灯,灯光明亮,照耀了整段马路。姐姐带我到潮剧院前溜达,或到天外天电影院看看影片,几乎流连忘返。 1952年夏天的一个旁晚,夕阳刚西沉,母亲忙着做饭。杜广元东翁杜国畴出现在栈房,走走环视栈房四周,住在栈房里的三家人都走出来。母亲放下厨房的饭菜走过来,老舅前,老舅后地打招呼,还邀请老舅在栈房里吃一顿晚餐,可是他一句话都没有回答,却向着母亲及其他两家人提问: “你们找房子了吗?我准备明天就要叫工人来拆掉这个栈房,改建为排屋。” 晴天一个霹雳,大家都楞住了,过了一会儿母亲才开口说: “老舅,你事前没有通知过我们要拆栈房,这么晚的时间便说要叫我们明天搬家,我们要搬去哪里住呢?” 杜国畴老舅连听都不听,掉头便走。第二天的上午工人真的来了。当拆房工人了解三家人的情况,很是同情,便对母亲说: “我暂时拆东边的栈房顶的锌片,你们搬到西边合住,我缓缓地拆,你们尽快去找房子吧。” 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照着工头的话去做。我虽然年纪还小,但是心灵中对这件事,咬牙切齿痛恨他一生,永不忘怀。 父母亲四处奔跑找房子,而且身边也没多积畜,最后由亲人介绍搬到华南峰火车总站附近的越迪遣路,泰京枋廊的二楼房子,租钱还得向亲人借来一半。最亲的人既然如此无情无义,父亲就辞退了这份工作,另找一家干果店任职。自此之后每逢春节,我家再没有上杜广元的门拜年。自从父亲离开杜广元后,其营业日趋式微,连在四丕耶区的别墅也换上新主人。最终杜广元这块招牌也是落幕。晚年的老舅却落得没人照顾。孤孤独独,儿孙不瞅不睬。昔年叱咤风云的气魄,曾一度领导侨商飞往TW拜会蒋介石的满面风光,此刻已烟消云散。人生如云雾,何不留些德行传世间。 自从搬到越迪遣区,像住在穷乡僻壤似的。这里是木业的集中地,前面一条小河,贯通南北湄南河,此流水名叫“新柳港”,许多大木船满载木枋停泊在这里卸货。夜晚的时刻,四边静悄悄,几盏路灯伴着夜归人,朔月时,只见天上寒星点点,一个人走回家时,心中忐忑不安,只好放开大步跑。我心中常梦绕着童年在南星巷和耀华力路一带的生活情趣。 耀华力路是华人的聚居地,人气旺盛,商业繁华,电影院、潮剧院都聚 集在这里。华人的风俗习惯在这里也可以清晰地看见。它就是我的家乡,七十年的岁月,我还是依恋着它,它的魅力吸引我再度去瞻仰他的风貌,唐 人街的繁华热闹跟昔年一样,可是物是人已非。 (2014年10月10日于曼谷)
17、求学时光(郑晨峰)
求学时光 郑晨峰(泰国清迈崇华新生华立学校) 六秒钟,能读一个优美的句子;六分钟,能理解一首古诗的含义;六小时,能读完一本文集;六年,让我懂得求学时光的珍贵。 小时候,我的妈妈为了让我学到地道的中文,特地把我送到中国家乡读小学。回忆起小学六年的生活,我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哥哥姐姐们就已经在读高中了,我心里总是想:我还要读多少年才能和哥哥姐姐们一样呀!可是他们并不理解我心中的焦急,总是跟我说:“峰峰,你要好好地珍惜小学六年时光啊,过了可就再也没有了!”他们的那番话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心想:还要读好多年呢,能不能跳级呀!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中文有多么的重要,一心只想快点毕业。 正如哥哥姐姐们说的一样,曾经我以为很漫长的求学时光,却好像在一瞬间就结束了。今天我再一次回想起那六年的学习、成长之路,会从心底升起一股怀念之情。 每当泰国的学校放假,我都会回家乡和学校看一看,今年也不例外。当我走进母校,坐在操场的旧木椅上,那木椅摇摇晃晃,晃起了我的回忆,我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身影。那个每天脖子上挂着红领巾,带着学生卡的小男孩儿正是我,红领巾在胸前飘荡,那是多么快乐,自豪,活泼的象征。我曾在这里种下小树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和它朝夕相伴,看着它伸长枝桠,努力成长。我迎着朝阳来到学校,伴着晚霞回家。多少个朝朝暮暮我早已记不清了。现在我的小树苗已长成绿油油的大树,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它依旧那么挺拔。 如今我的旧校服已经太短,过去鲜红的红领巾也早已褪色,可当我再次走进以前那个6年级4班,见到曾经的班主任时,时光似乎回到了过去,还是那么熟悉的语气,那面容依旧那么的慈祥。在课堂上老师依旧带领同学们穿梭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长河里,李白的《赠汪伦》仿佛让我置身于“桃花潭”旁,去亲眼见证千年古人的友谊;王翰《凉州词》里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听了这些古诗名句,我顿时明白了家人对我说的那一翻话。恍惚间,我以为自己不曾毕业,不曾离去,依旧是这间熟悉的教室的一名学生。 就在这间教室,老师带我步入人生的路程,指导我分辨这世界的美与恶,善与丑;老师引领我打开知识的大门,让我受到文化的熏陶。 坐在这里学习的我们,曾把老师乐得喜上眉梢,也曾把老师气得直拍桌子。我们班是一个团结的班级,有什么不会一问就有人回答,在一起生活了六年,彼此都很了解对方。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逐渐陌生,直到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直到什么都不剩,直到与往日的好朋友在路上相见却如陌生人一般擦肩而过。望着已不属于自己的教室,望着时光在老师脸上留下的痕迹,我突然地想哭,那一刻,是时光让我体会到了孤单。 时光就是这么不留情面,求学六年一晃而过,我终于明白了哥哥姐姐们当初的那番话,那么现实,那么残酷! 告别了老师,告别了母校,我回到了泰国,在这里继续求学。时光的一去不返,让我更加懂得时光的宝贵,既然留不住时光,我就选择珍惜与坚强。
16、恩情(张纬城)
恩 情 张纬城(清华大学) 我出生在泰国最南端和马来西亚接壤的也拉府勿洞县。这里是一个小山城,四周是橡胶园。有六万人口,华人占多数。这里地方虽小,却有一所著名的华文学校——勿洞中华学校。我就是在一九五三年春天,从这所学校高小毕业的。高小毕业后,我心想继续读华文中学。但是,这时全泰国的华文中学都被政 府封闭掉了,要在泰国读华文中学的愿望已经没有了。我家贫穷,父母亲靠租别人的一小块土地种蔬菜出售为生,要想支助我去附近的马来西亚或新加坡读中学,也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我惆怅、彷徨,又不想去读泰文中学,找不到出路,我辍学了。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我每天早上帮助母亲在市场卖蔬菜,中午以后帮助哥哥在市场卖鲜鱼,晚上在灯下自修,看一些进步的书籍。我每天都看在曼谷出版的“全民报”,这是一份进步的报纸。每天都有新中国的消息和图片,真是图文并茂。看到这些欣欣向荣的文章,心中万分激动,憧憬着新中国的生活,真希望早日回到新中国去读书。但是那时泰国只和台 湾的国民 党有邦交,和中国大陆还没有来往,我是没有机会去中国读书的。这样,渡过了漫长的两年。我一直期望着有什么好消息,能有机会去中国,啊!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九五五年春天,我在“全民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泰国政 府逮捕了一些进步华人,要把他们驱逐出境,用货轮把他们送回中国去。并且允许一些青年人以犯人家属的名义同船去中国。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我终于看到希望,我有希望去中国读书了。依是,我把埋藏在心中多年的愿望告诉了年老的父亲和哥哥,说我要去中国读书。他们都同意,姐姐也说:我相信弟弟的选择。就这样,在几天内我买了二只小皮箱,做了三套衣服,带上我母亲去世时姐夫送的红毛毯,在一个黎明的早上,坐上汽车,到也拉府,再改坐火车去曼谷了。这是我第一次到曼谷,一切都非常生疏,也没有心情去参观曼谷的风景。匆忙的到耀华力路买了几件文具,找到旅行社办好去中国的手续。在五月中旬的一天,我走上“海后”轮,也没有亲人来送行,走到船舱,找到个地方坐下,默默地向天朝拜,祝我平安,祝父亲健康。这一走,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想不到这次和父亲的分别却是永别了,当二十年后,我回到泰国时,父亲已经不在了。)几天后,我到了汕头市,我把带来的钱全部换成 人民币,一星期后,我到了广州,进了石牌华侨中等补习学校。经过统一考试,我被分配到上海控江中学读初中二年级。 不到半年的时间,我从泰国勿洞这个小山城,来到了中国最大的上海市,而且能读书了,心里真是万分高兴。但是几天后,我却发现我带来的钱已经用完了,怎么办呢?在泰国时,我只是满腔热情的,一心一意的争取回祖国读书,但是却没有考虑过,以后怎样生活?谁能给我钱用?我终于碰上了这个大问题。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只好把实际情况告诉了学校。学校领导对我说,你放心,你可以申请政 府的甲等助学金,读书和吃饭都由国家负担,另外,每个月还可以给四块钱的零用费。说实在的,我以前得确不知道国家对海外归来的侨生有这样好的照顾政策,压在我心上的石头被翻开了。当时祖国刚解放没几年,国家经济还相当困难,仍处于一穷二白年代,但是却拿出一笔可贵的费用来培养我们这些国外归来的侨生,这种恩情深深的感动着我。我感到幸福和温暖。依是,我一心一意听党的话,刻苦学习。一九五七年夏天,我在控江中学以全校最高分(全五分)初中毕业了。同年,我考上了上海市一流的上海中学读高中,一九六零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国一流的清华大学土建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六年制)。从中学到大学,这整整的十二年,我都享受国家的甲等助学金,得到祖国最好的培养和照顾。一九六三年冬天,学校还派我去延庆县参加四清运动,作为一位四清工作队员,受到了锻炼和考验。 我原来是泰国勿洞这个小山城一个幼稚少年,在关键的年代,我投到祖国的怀抱,从此,这缘分改变了我一生。不管是在风和日丽日子,还是大风大浪文革的年代,我都度过了。祖国培养我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后来还是一名大学教授,这种恩情,我永生不忘。现在已经是耄耋之年了,但是,每当回想起那些美好的记忆和祖国的恩情时,我都会在心中感到无限的幸福和温暖。
15、西江月下续琴缘(何锦江)
西江月下续琴缘 何锦江(江门师范大专) 晨风拂晓,雀鸟吱鸣,霞光落在窗台上。电话铃响,传来李冰莹的声音:“何老师,乐队九人已平安返抵广州。这次泰国行,对泰国的美景和人情,印象深刻,特别是华人的中国心,令我们很感动。也非常珍惜‘世界华人粤剧文化联谊总会’颁给的‘传承粤剧文化贡献奖’…… ” 此际,我很欣慰。做成了一次“岭南生红豆,全球发新枝”的中华情文化活动,回味无穷。 秋初,周月明社长接过承办国际粤剧文化节的旗,我即把策划书和文宣稿件拟好,便偕同妻子回故乡参加“家南海”的会议,并往粤北珠玑巷寻根拜祖。乘兴入湖南,采风神往己久的湘文化。 那一天,秋风送爽,桂花飘香。我们坐上登山缆车,风驰雾幻,飞越十五里,往谒天门山。凝神鸟瞰,盆景般的张家界地貌,峰峦叠翠,奇观峥嵘。缆车忽地飞越剑峭高峰,又往下俯冲。人们禁不住惊叫一声“嗨”!手机响了,是周月明紧张的声音:“……广州红豆粤剧团和南宁粤剧团的人,都说碰上政协会议,不能来了!没有乐队撑场,怎么唱?江哥您——”“贤妹放心!我正飞上天门山,求狐仙解救!”妻子惘然看着我对手机回喊。 在回广州的高速列车上,我盘算着:找谁?找大人,没门!而脑海却萦回着精彩的湘剧《刘海与狐仙》,念头闪出“草根群体” ! 到了广州,我即往敲李冰莹夫妇的门。房内传出调寄《旱天雷》小曲︰“边个话我傻?……”我一进门便发话:“李冰莹听好啦!你若能跳《女加官》‘一品夫人'的舞姿, 便赏你个光荣任务。” 只见她好整以暇故作雍容地“趷单边”出场, 双手左右“拉山”,转而叉腰张嘴,再双手平胸开步, 接着嫣然一笑,叩谢封诰,一气呵成。 “好!不愧当年!明天赶往粤西, 组织乐队,开赴泰国,参加全球华人粤剧文化节,全程助阵!” 在中秋国庆双节过后, 游人归而车辆稀。在奔往粤西路上, 极目珠海平川,翻越云浮群峦,穿过十六座隧道,即叩见久违的郁郁葱葱和蓝天白云,到了西江边上的都城。 都城西邻苍梧,扼西江之咽,曾有“日落西山”的民谣,是埋葬日寇之地。五十年前, 我写下《到有老 虎的地方去》的志愿书,乘“曙光”轮溯江行一昼夜来到这里。 那时期,国家正陷灾荒,郁南人民还忍饥挨饿,而政 府却给教师每月30斤大米!我深为感激,放下行李,即跑上街与居民一起灾后重整。一汉子说声“我家有粥吃”,便牵我到他家。那是半壁残垣,另一半是用漂流来的木料搭置起来的五口住处。我狼吞了一顿木茨粥,暗地里留下面额5斤的粮票和三元钱…… 此刻,我们找到鹅卵石巷门口贴着颜真卿字体对联:“静闻鱼读月, 笑对鸟谈天”的一户人家。 “好字啊!”我话音未落, 主人笑口相迎, 捧上《郁南书画家作品集 》,洒笑说:“多蒙团委书记栽培, 当年让我刻《西中学生》的腊纸,开始练字。” 我睨瞄四壁, 见书架旁挂着秦琴, 便兴奋地说:“‘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 今日,真是书画琴棋客五韵俱全了。” “哪有棋呢?”李冰莹快言快语。 “成个书法家郭佐棋在此, 不是‘棋'吗?老师远道而来, 棋哥不通知一声, 莫怪兄弟小气!”原来, 都城永光粤剧曲艺社社长钟国伟等人,闻风赶过来了。经介绍知道:都城镇里有“永光”、“振兴”、“西江”和“光明”四个业余粤剧曲艺“私伙局”, 自筹自理, 每周各自演唱三晚。我说明来意,学弟们兴奋不已,便分头物色乐手。 夜幕降临, 星朗风清, 我与妻子牵手漫步在西江河畔。旧迹已无觅处, 波涛依旧滔滔,堤边荡漾出象是河神鼓掌迎客的节拍声。我窥视妻子凝重的脸,定是旧事难忘︰ 1968年盂兰节的黄昏,万户萧疏。清秀的她,气急地带来一班电厂工人,把我从藏身处挖出来说︰“今晚附城农民武装包围学校,您赶快走!”然后不由分说,拥簇着护我到江边,推上西江防汛指挥船。她没有喃呢,把风衣披到我身上,那含情脉脉的眼神同我的双眸一霎间吻上了。快艇如箭般窜向江心,我张望着那宛在水边伫立的伊人,像在问天!从此,那种莫名的牵挂,便成了我俩一生爱恋的红丝。 我鱼翔在惊涛上,迷茫的心涌出《西江月》:“黑浪涌舟东去,愁云抱月西转。恐怖山城厉声喧, 闻道苍梧大乱。派性掩护丑恶, 赤子无言怼怨。浪花飞舞吊沉冤,东风搵我泪涓。” 忽闻《得胜令》锣鼓声,我们从蕉鹿陳事中猛回头,举步往灯火明亮处,静静地坐在听众席上。眼前旧木房子,醒目处写着“振兴粤剧曲艺社”。灯光洒在乐手的脸上,但见掌板、杨琴、二胡、横箫、秦琴,还有喇叭等乐手,如醉、如痴,击弹并奏。《工尺合仕上》,果然有板有眼。人们陶然静听,夜深了,都不愿离去。 李冰莹登场,唱罢一曲《大排档》后说:“师傅们, 请去吃宵夜吧!”人们顿时雀跃起来。鱼贯穿街过道, 走进火红的食店, 有人开了两瓶老白干。李冰莹发话:“现在, 请一位泰国老先生讲话!”一阵掌声过后,我站了起来: “各位师傅和粤剧发烧友们,大家好!今晚的山城, 明月照江滨, 又奏起《平湖秋月》,真是天上人间《娱乐升平》啊!你们没有《悲秋》愁绪, 而是《喜洋洋》,奏出《中国民乐好声音》!演奏旳《广东音乐》,是周总理誉称为‘南国红豆’的文化瑰宝,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她是岭南人同海外千万侨胞交流中华情的特音。《饿马摇铃》、《声声慢》、《雨打芭蕉》、《步步高》,逍遥如江滨乡的《渔歌晚唱》,柔情又似象山头的《流水行云》,更有振奋民气的《赛龙夺锦》。这些,都是我们的《乡音》啊!今天,我感慨万千,真想唱一首《再进沈园》,‘春去秋来四十年啦!’在那燃烧岁月,《将军令》无明的农民携枪进城,《搜书院》‘砸烂公捡法’,乱打乱杀!” 我走近杨琴师傅赖建强,他蓦地握紧我双手,哽咽呼声“何叔!”我说︰“您的杨琴弹得同您爸一样好,唉!赖基兄一介搬运工人,就在那年鬼节之夜,被‘夹生葬落河里,抱恨迢迢’!我每次唱《祭玉河》,就想起他,‘罪犯哪一条’啊 ?!” 掌板师傅黄石水站起来说:“当年我在金城粤剧团,被打成‘封资修’,铲十字头游街!” 我趋前一一握师傅们的手:“十年浩劫,有多少《昭君怨》、《双星恨》呀!但这一切都过去了!现今改革开放了!我们又‘燕侣重逢’了!今天《相见欢》,特邀请师傅们去泰国参加”‘亲情中华第十九届全球华人粤剧文化节’。在国际粤剧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有粤西平民百姓的份儿!” 李冰莹随即宣布: “何老提议,赴泰乐团定名为‘中国广东西江振兴粤剧曲艺乐团’,郭佐棋任团长。至于购买乐器、机票以及在泰国的费用,由何老赞助”!顿时,大家欢声笑语。有人大声问:“何老师, 您刚才念到的小曲,是要唱熟才给去泰国吗?”郭团长振臂说︰“必须的!” 依依不舍的钟国伟追出来,我们牵着手:“你们的私伙局真好,既承传粤剧文化又陶冶身心。来泰国别担心,就如当年我带共青团去你家乡‘三同’插秧苗、吃野菜、《唱支山歌给党听》,你悄悄给我一块烤红薯,我说你闹特殊!但同你分半吃了。来泰国,就给我带些黄皮果吧!”我把新作的《岳飞抒怀》和《怀乡词》的词曲谱交到他旳手上︰“好好地唱吧!”子夜,月光婆娑,映着师生眼睛里闪着的泪花。 此际旭日临窗,与妻闲庭散步。而我的思绪,还离不开那天的舞台: 钟国伟登台时说︰“我是为把半世纪的情缘续到泰国而来!”他演唱《岳飞抒怀》调寄《禅院钟声》,因激动而起音高了,我吃一惊,只见他倾情放声高歌,唱到“还我河山”,我抢步上台抱住他,泪水滂沱而下! 当司仪宣布:“压轴粤曲《怀乡词》,请泰国粤剧曲艺社社长周月明演唱,中国广东西江振兴粤剧曲艺乐团伴奏。”大家从静静地听“拜上神州”,到结尾高歌“云连港澳,水带五洲。”全场掌声雷鸣!
14、我的外公外婆(文莹)
我的外公外婆 文莹(暨南大学) 我在暨大中文系二年级的时候,妈妈来信说:外婆癌症晚期治疗无效去世了! 这个消息有如晴天霹雳,对我打击非常大,我因不能在外婆生命的最后时刻陪伴在她身旁而难过。对我来说,外婆是比妈妈还要亲的亲人。妈妈孩子多,在我出生以后,我就由奶妈养着,也没吃过妈妈一口奶。“嘟”是我的乳名,也是奶妈给我起的。在我记忆中,我很小就住在外公外婆在龙尾爷路口的家,是外婆从小把我养大的。记得在我上小学之前,都一直在外公外婆家住。那是一栋相当大的四层楼房,对面是外公的萬和隆大金行。我跟外婆住楼下,婆孙同睡一张床;二舅和二舅妈住二楼;小舅和小舅妈住三楼; 外公睡在连着天台的第四层楼。四楼天台是个开阔的大花园,花园里种着五颜六色的花,还有两个大鱼缸养着金鱼,鱼缸上面漂浮着一片片荷叶,荷叶起着遮阳防晒和掩护的作用,也是防止水温太高和掩护金鱼,防止飞鸟伤害金鱼。外公每天爬上爬下的,所以他老人家特别键康。 七十多年前还没有什么空调,因为天气热,睡觉前外婆总要我先洗个澡。洗完澡,她老人家就会亲自用花露水(是一种泰语叫NAM-OB的民间用的既清香又凉快的花露水)用它掺着白粉(白土)轻轻地拍打在我身上,让我凉凉爽爽地上床。外婆会陪我躺下,给我摇着扇直到我睡着。每晚都是这样!好多年,一直到我上广肇学校读小学后,才让我搬回爸爸在石龙军路开的冠亚洋行的楼上住,冠亚洋行正好就在广肇学校的对面。 外婆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天早上都要行善济僧, 每个下午都会久久地虔诚地跪拜在佛像前,求佛保佑。因为要为隔天早上给化缘的和尚准备食物和甜品,外婆总会提前在下午多准备一份甜品给我。对外婆来说,我这个大外孙女就是她的心肝宝贝! 外婆跟我说的是潮州话,可是她吃槟榔穿纱笼(筒裙),一身地地道道的泰国妇女的装扮,外表根本看不出有中国血统。外婆是BANMO(万望--潮语发音)一家开钻石店的富家女儿。其实外公马雪岩在国内也是书香子弟,他装满书籍的书柜就足够说明了这一点。外公书柜里的书全是古文,就是现在我也看不懂。这些书籍都是国内搬来的。所以他并不是在国内挨饿受穷而漂流过海到南洋来的人,他娶外婆也是门当户对的。可惜我离家时还太小,没有更多地了解上一辈亲人的详情。只知道外公跟爷爷是世交。在生意上也是搭档。他们曾合办过泰国最早的人力车廊,还在铁桥合开了一家霜厂(制冰厂)。外公算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华人。逢年过节,远近前来贺年送礼的可说是络绎不绝,说是门庭若市也不为过的。来贺年送礼的包括不少被警 察抓过而外公帮忙保释出来的华人小商贩。他们把外公叫做“六爷”。在那个年代里泰国华人的地位远不如今天,尤其是在街头巷尾叫卖的小商小贩,被警 察追赶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被抓的小商贩,他们不仅要被关进牢房,担挑也被没收,如果没被保释出来,还会被驱逐出境送回中国。外公把他们保释出来,他们自然认为外公对他们有恩。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祖国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农民饱受天灾人祸,我们的祖辈就连家境较好的也都设法到南洋谋求更好的出路。有一点还可以说明的是:我家和外公家都从国内带来的所谓“花仔”,这是潮语对侍女的称呼。外公家有两个,我家也有两个。据说是国内买来的。实际上他们的年龄只比我大几岁。这些女孩子也就是解放前穷人家的孩子,因为家穷无法过日子,才会被父母卖去当侍女的。其中不少人被卖到南洋,这些侍女比一般佣人的地位还低,除了衣、食、住是东家提供之外,没有什么工资收入,我家里的那两个,都是先后偷偷跑掉的。其中一个在要逃走之前被我发现了,也是我悄悄把她放走的。当时我已经上小学三、四年级,而她们也只不过是十七、八岁罢了!那时我已搬到五角头爸爸的住家里住。早就不住在外婆家里了。 慈祥的外婆总是默默地照顾我,从来没有跟我流露过内心的忧伤和痛苦。可是我没有见过她爽朗地笑过。照理,一个富家的千金小姐嫁给外公这样一个大户人家,过着优越的物质生活,却不曾流露过丝毫的乐趣,一直是我至今不解的谜!外婆每天晚饭都会喝大半杯(喝水的杯子)不掺苏打水的白酒(这也许就是外婆晚年得癌症的原因)。人说借酒消愁,外婆也只有在酒后才会发泄一些怨气,除了对小舅(三舅)发泄的不满外,还对什么或谁不满呢?我当然不知道。其实,小舅并不是她亲生的,只有妈妈和二舅才是她亲生的。外婆骂小舅是败家子。我不知道小舅是因为好赌还是什么原因把外公的火柴厂给败掉了。结果被外公断绝了父子关系,赶出家门。三舅妈是唐三合鱼露老板的女儿,也因为三舅被逐出家门而和三舅离了婚,断送了这份姻缘!可怜三舅的孩子们的命运真是无法想象!听说是由孩子的奶妈养着!外公是当时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绝对不允许子女做出任何有损他声誉的事。后来我父母亲的离异也遭到外公的坚决反对,外公认为子女离婚,是件非常丢脸的事,而后来妈妈执意要跟爸爸离婚,同样被外公断绝了父女关系。慑于外公在家中的威严,可怜的外婆无形中也等于和女儿及外孙断绝了关系! 从那时起,妈妈就跟外公外婆家中断了来往,我也不能再到外婆家玩了。一直到我上了初中,回国升学,都没能跟外婆告一声别。倔犟的妈妈也是一直到外婆病危,才回去看望她老人家,送她最后一程的!外婆的癌症虽说是重症,并不是突发急病而逝,为什么妈妈在外婆垂危的时刻才去看她?都在泰国,而且都在曼谷,难道之前没有任何信息?我当时虽然在中国,但和妈妈都一直有书信来往,为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丝毫不知外婆的病情。如果我知道外婆病重,那时要回泰探望病危的亲人,并非易事,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可能的。哪怕是外婆还有最后一口气,只要知道,我都会极力争取回到她身边见她最后一面的。可我就连最后一面也见不着!为什么妈妈不告诉我,难道外婆真的走得那么急? 我真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 偏执、地位、面子、爱情、亲情和孝道之间,孰轻孰重?为什么有时候人会那么薄情寡义?我百思不解!我真的不知道,我到底是应该怪谁?